close

 
  最近,陶子的這篇文章吵得沸沸揚揚。

  姐妹淘 -- 台灣好 ↓ 節錄陶子發表的文章 ↓

 一杯思樂冰要150元,一份普通SIZE的凱薩沙拉要900元,一包香菸要600,一杯最小杯的咖啡要120...
 在動物園抱一隻正在挫賽又濕又臭的無尾熊拍照一張收費600,牛排魚排都有嚴重的腥味....
 義大利麵不如科學麵,白人嚴重歧視華人更是花錢花得一肚子髒話...
 澳洲的天氣好,環境乾淨,自然生態也保持的好,但是怎麼也比不上台灣人善良熱情的個性,各種食物的美味和方便
 兩杯米漿,兩杯豆漿,兩大個蛋餅包飯糰,和一籠小龍包,台幣165...

 ~ 我 ~ 愛 ~ 台 ~ 灣 ~



看完陶子這篇文章,怎麼我看到的key point 就僅僅只是「我愛台灣,台灣好」這七個字!至於陶子描述的高物價、高收費、白人歧視華人的這些想法,只不過就是個人對澳洲的主觀看法,不具對錯。初到一個陌生的國家,免不了拿來和熟悉的台灣做比較,不覺得表達個人的想法有什麼對錯,也許只是身分特殊。
我相信到過澳洲生活的留學生、度假打工、自助旅遊的台灣人,初到澳洲之時,肯定也有過同樣深刻的體會。因為這陶子這篇文章,刻意問了幾個同是在澳洲唸書生活的台灣人,大家對這篇發言也都只是會心一笑。當然,我也不例外..... 只不過拿點餐的經驗來扣上「白種人歧視黃種人」的論調,實在是有失身分,也欠考量。

高物價衍伸出來對台灣的思念,早已是司空見慣,更是心有戚戚焉,生活久了總是會找出一套自有的生活方式。
白人歧視華人的的感覺,每個人的感受不同,際遇也不盡相同,畢竟不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,難免會有差異。與其說白人歧視華人的論調,倒不如說是文化上的差異,用台灣人的觀點來看澳洲人,的確也是有失公平。我「會心一笑」是因為早已入境隨俗,明白澳洲和台灣根本無法相比較,因為立基點真的大不相同。與其守著島國居民的條條框框,倒不如敞開心胸,換個角度看看偌大的世界,接納不同的文化。聽過太多居住在國外的台灣人描述對台灣的思念,我也不例外,不是國外不好,只是熟悉又方便的台灣更好。

澳洲的高消費,已不是新聞,台灣學生趨之若鶩的「working holiday」,不就也是拜澳洲的高所得所賜。一窩蜂的青壯年,辭掉台灣低薪的工作,買了張機票飛往澳洲,企盼賺進「百萬年薪」。「高所得 = 高物價」!!  在新聞媒體大肆宣揚多少年輕人愛澳洲賺進大把銀子的同時,都忘了對讀者再教育。真正能存回「百萬年薪」回台灣的年輕人,在澳洲無不縮衣節食,連伙食、交通費都斤斤計較,更別說奢侈的娛樂。

來到澳洲,如果還是習慣性的把標價乘上35的匯率換算成台幣來判斷是否消費,就會像陶子一樣滿肚子委屈又抱怨。澳洲幾乎是台灣「三倍」的物價,不入境隨俗,喜歡的東西買不下手,肚子餓了也捨不得走進餐廳,更別說想買個紀念品。所以來到澳洲消費,千萬不要再用台灣的物價來衡量,澳洲的高所得當然就是高消費,別再把這原罪規到無辜的澳洲了。


 澳洲的食物到底好不好吃? 這又是個無解的問題,或許又要把這個問題歸為澳幣的高匯率。舉個例來說,留學生最愛的是餐廳促銷的澳幣十塊錢牛排,換算成台幣大約是350元。對台灣人來說,350元的牛排,已經是可以吃到品質還不錯的牛排套餐;但對於澳洲人來說,十塊錢的牛排,品質就僅僅像台灣100元價格的水準;也就是說,台灣賣100元的牛排在澳洲要賣350元,要吃到等同350元水準的台灣牛排,在澳洲就要花上千元。所以,這一切都只能歸咎於「匯率」,用台灣的物價來衡量澳洲的食物的美味與否,真的太不公平了。
  
 真正在澳洲生活的留學生,早就學會上超市買新鮮食材下廚來對抗高消費,上館子也懂得用澳洲所得來衡量消費。如果問我澳洲的食物到底好不好吃,我個人覺得...很好吃耶!尤其是儼然像個聯合國的雪梨,世界各地的人種都在這裡聚集,當然也吃得到世界性的料理,所就很愛這裡的餐廳。


  再來談談敏感的「種族歧視」問題。大家靜下心來想想,當你假日經過火車站,看到一群群不同膚色和穿著的「外國人」佔據車站的廣場。用不甚小的音量,講著你聽不懂的語言,你是不是覺得你的生活空間被佔領,說不出哪兒不對,就覺得那兒不舒服。再想想這幾年開放大陸團來台灣之後,每每來到頗具知名的景點,遇上的都是一團團的大陸客。高分貝的說話方式、目中無人的佔據最佳拍照景點、爭先恐後不排隊不禮讓、出手闊綽花錢是大爺的種種.... 是不是也讓你對這些大陸客的印象大打折扣,甚至是「敬而遠之」?我舉的這兩個例子,分別是生活在我們國家的「外籍勞工」,還有暴發戶心態的「大陸客」。你是怎麼看待這兩種人呢?  你對他們的態度和想法,是不也有點「種族歧視」呢?

 台灣人一窩蜂的往澳洲度假打工,看在澳洲人的眼裡,不就像是我們看待的「印傭、泰勞」嗎?捫心自問,你是怎麼看待這些「印傭、泰勞」?那麼,你又期待這些澳洲人怎麼看待我們,看待亞洲人?再加上大陸人為了移民,一窩蜂的往澳洲流竄,尤其是雪梨這個大城市,經常是說中文也可以通。站在ㄧ個原本可以享有地大物博的澳洲人立場,他們也因此覺得生活的環境被佔領,甚至是被侵犯...如果換成是你,你會用什麼樣的心情來看待這些「黃種人」、「亞洲人」,甚至是「中國人」呢?要把這些歸咎於「種族歧視」,似乎也太沉重,卻又不得不承認有種不說不出的不喜歡。 

在澳洲,到底有沒有種族歧視的問題? 我想,只要有不同膚色人種同住在一個環境裡,就會有些許可能性。遇到與否,也許只是機率和運氣的問題;嚴重與否,或許端看你怎麼解讀和感受;我想,也沒有一個人有資格「以偏概全」的憑著自己的經驗,就斬釘截鐵的批評「種族歧視」的國家。如果真的要問我有沒有遇過「種族歧視」,我會覺得個人的心態是最大的決定因素。如果,自己已經因為語言不通而先看輕了自己,又怎麼能夠期待人家給你尊重呢?在國外生活,修正許多重洋媚外的錯誤觀念,學會尊重,但遇上不公平的待遇也一定會據理力爭。

 在台灣,謙虛是美德;  在澳洲,自信才是王道;  唯有自重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。
 與其抱怨「種族歧視」,倒不如提升自我價值和自信;與其奢求別人熱情的對待,何不自我表達定位。
 
 去年,雪梨有個非常令人震驚又轟動的新聞。幾個大陸學生在火車上,無故遭到澳洲人集體搶劫圍毆,同車廂的澳洲人沒人伸出援手。據說,幾個搶劫的人原本是要搶劫某個澳洲婦人,那婦人竟對歹徒說「去搶那些有錢的中國人..」這幾個中國學生被打得頭頭破血流,甚至引起澳洲政府的關切,這個案是不是也要歸咎「種族歧視」呢?


 在雪梨生活的這段時間,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適合人居住的地方,儘管物價高、外來移民種族多。但生活真的很自由又愜意,這是一個高民主法治的國家,只要你不侵犯別人不犯法,你要做什麼都沒人管你。生活在這裡,是一種極度被尊重的感覺,你可以保有自己完全的隱私,也可以無顧忌的大方分享自己。你的權利和義務沒有人會侵犯,走在路上陌生人會給你一個溫暖的微笑,反而是亞洲人顯得含蓄。

 這篇,完全是由感而發,也不想隨著陶子的這篇發言而發酵,更不想挑起更大的種族歧視論調。只覺得很想把我看到的、感覺到的跟大家分享,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,只不過自由的背後真的該多點思考。台灣人很幸福,尤其是高收入族群在相對低消費的環境下,更是如魚得水,但這並不代表著永恆的定律。

 短短幾天跟著旅行團的遊玩,看看無尾熊、吃吃漢堡、喝喝咖啡、玩玩水...實在也稱不上深度旅遊。說說自己的旅遊感想,說說自己更愛台灣的低消費,無傷大雅,但提起種族歧視著實欠公平。與其放大無心的負面情緒,何不就相信筆者深深體會「台灣好」的心情就好,也沒什麼大不了。只是,別再讓自己的思想被困在「狹隘的島國」裡,世界之大,視野和思想也要跟得上世界才是。媒體,多的是喝過洋墨水的高材生,也該放大格局,別再繞著口水戰打轉,負起教育的重責大任吧!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  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rst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